傳統上,我們學習專案管理時,常以流程為核心,例如啟動、規劃、執行、監控與收尾,這是 PMBOK 第六版 的主要架構。然而,第七版 做出了一個重大轉換:從「流程導向」走向「原則導向」。
流程強調「怎麼做」,提供標準步驟與輸入/輸出,適合在穩定、可預測的環境下應用。但在現今快速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僅靠流程可能顯得僵化。第七版因此提出 12 項原則:
1.負責任 (Be a Diligent, Respectful, and Caring Steward)
專案經理應以誠信與責任心,善用資源,維護專案及組織利益。
2.團隊 (Create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Team Environment)
建立合作、信任與尊重的團隊氛圍,讓成員能發揮所長。
3.利害關係人 (Effectively Engage with Stakeholders)
主動且持續地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理解並回應其需求與期望。
4.價值 (Focus on Value)
專案最終目標是創造價值,而不只是交付成果。
5.系統思維 (Recognize, Evaluate, and Respond to System Interactions)
專案不是孤立存在,必須考慮組織與環境中的相互影響。
6.領導力 (Demonstrate Leadership Behaviors)
專案經理需展現願景、激勵、決斷與服務型領導。
7.裁適性 (Tailor Based on Context)
根據專案特性與情境,靈活調整方法與流程。
8.品質 (Build Quality into Processes and Deliverables)
將品質內建於工作過程中,而非事後檢查。
9.複雜性 (Address Complexity Using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理解並處理專案中的不確定性與複雜度。
10.風險 (Optimize Risk Responses)
主動識別與應對風險,把握機會、降低威脅。
11.適應性與韌性 (Embrace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y)
面對變化保持彈性,並培養專案持續前進的韌性。
12.持續改進 (Enable Change to Achieve the Future State)
這種轉換並非否定流程,而是讓專案經理更具靈活性。面對不同產業與情境,專案經理可依照原則調整方法,選擇最適合的工具與實踐。例如,在軟體專案中,敏捷方法可能比傳統瀑布式流程更能因應快速變更;但不論使用何種方法,仍需回歸「交付價值」這一核心原則。
換句話說,流程是工具,原則才是指南針。掌握原則,就能在多變環境中保持專案的方向感,真正展現專案管理的專業價值。